2007年11月22日星期四
20年后再度前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将和狮城亲密接触
吴启基 (2007-11-06)
华人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,将于本月23日至26日,第二次前来新加坡,他将参与的活动包括:在本地举行画展、放映电影和公开对话会。值得一提的是,他将把参加亚洲“巨画展”的一件大型作品《昼与夜》,捐献给新加坡美术馆。
高行健第一次来新是在1987年底,受新加坡华语话剧团体联合总会之邀出席第二届华语戏剧营,2005年,新加坡美术馆举行了高行健画展,但他因故未能前来。
高行健目前为法籍华人。他以中文及法文从事创作,是当代中文世界少见的艺术多面手,集剧作家、画家、小说家、翻译家、导演、演员和评论家于一身。
1990年,高行健获颁法国政府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,2000年10月,他凭长篇小说《灵山》和数量众多的戏剧作品,成为首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华人作家。同年得到意大利福罗尼亚文学奖。2002年,美国终身成就学院授予他金盘奖。
2003年是法国的“高行健年”
法国也在2003年为他举行“高行健年”来表扬他的文学与艺术成就。节目有:马赛市政府的“飘零鸟”画展,演出其戏剧《叩问死亡》和由他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《侧影和影子》。2006年,他荣获纽约公共图书馆所颁发的“雄狮奖”。他的创作才华,备受国际赞赏与认同。
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受到全世界瞩目之前,高行健的剧作,已先后在香港、台湾、新加坡、日本、法国、德国、英国、瑞典、意大利、波兰、奥地利和美国上演。作品译成30多种外文。
作为画家的高行健,曾在他的论著《另一种美学》中写道:“语言是自我藉以成就意识的工具。言辞是一种界限,也是一种局限;表述明确的逻辑藉此得以产生,辩证与哲学也因此得以形成。绘画则是直呈内心所见(即心象),能在语言无能为力之时,接棒继续上路。”
向来以黑白作画
高行健向来以黑白水墨作画,他相信:“水墨不像油彩那样,创作的可能性尚未被全部古典及当代作品所穷尽。它阵阵波动的笔触自有光和影的白炽煌煌;在其中涌动的,是从画家心灵最深处勾起的、模糊而又难以言喻的身影与记忆。”
评论家说,传统水墨画的图像是扁平的、二维的,空间的反差靠留白形成。高行健却想到要在黑色、灰色的层层墨迹之中营造各种质感,从而为水墨画开创了一套新的美学。
高行健画作中脱离的一切:包括意识形态上的信念与志向和所有人为的表相,探索作为一个创造者、审美者及凡人的内心世界。他的画是生死之歌,与他的文字不同,没有任何社会和政治的具体反映。
他说:艺术,“最好就是能回到绘画、回到造型、回到形象,不再追究是进步还是倒退。只要我们让美学褪去所有的政治评价,也就拯救了艺术。”
《联合早报》
印下了脚印... at 17:16